济南市2008年科技工作要点
济南市科技局 2008年1月18日
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,也是承上启下实施“十一五”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。做好2008年科技工作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,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指导思想
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,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,牢牢把握“自主创新,重点跨越,支撑发展,引领未来”的指导方针,紧紧围绕“维护省城稳定、发展省会经济、建设美丽泉城”的总体要求,大力实施科教兴市、人才强市和自主创新主导战略,认真落实“十一五”科技发展规划纲要,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,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重点,抓好“三个一批”、着力“三个突破”、实现“三个作为”、注重“四个结合”,努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,全面增强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。
“三个一批”:就是要实施一批对济南经济社会发展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,抓好一批创新型重点企业,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,全面提升济南重点企业、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。
“三个突破”:一是策划重大专项,实施集成创新,在重大高科技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。二是开展招商引智,推进产业集聚,在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。三是创造良好环境,打造人才高地,在科技人才支撑上取得突破。
“三个作为”:一是紧紧围绕高新技术、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、产业,开展创新活动,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共性技术,努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大有作为。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依靠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,努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上大有作为。三是着重完善高校、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顺畅流动的社会机制,努力在整合省会城市科技资源上大有作为。
“四个结合”:一是产学研相结合,形成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,企业主动寻找科技支撑的良好机制。二是人才、基地、项目相结合,以项目开发支撑基地建设,在基地建设中引进和培养人才,实现项目、基地、人才一体化。三是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相结合,促进科研开发活动面向市场,面向产业化,实现科技经济的紧密融合。四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本相结合,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和平台,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等。
二、工作目标
2008年,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继续增长3个百分点,达到38%以上;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以上,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350项以上;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;当年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,发明专利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;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.2%以上;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%以上;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(CIIIC)等为代表的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
三、重点任务
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工作部署,在全面做好全年各项工作的基础上,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:
(一)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。认真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,制定出台《济南市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》,重点加大对济南地域自主创新产品的扶持力度,鼓励自主创新,加快自主创新产品、自主创新企业的成长步伐。组织召开2007年度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,重奖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创新型组织和人才。
(二)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。认真落实省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,继续抓好重点园区、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、重点产品,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。在具体工作上,一是以高新区为龙头,充分发挥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、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、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、国家动游戏产业基地等重要载体和品牌优势,搭建创新平台,加大科技招商,增强产业集聚,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。加快发展孵化和创业园区,为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创业基础。二是加快发展以创意产业、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。三是以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为抓手,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,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,培育新的增长点。
(三)强化农业社会领域科技支撑。围绕新农村建设、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,重点实施三大工程,三大行动。三大工程:一是全力推进十百千工程,培育特色优势产业,加大实用成果推广力度,加快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。二是深入实施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专项工程,以现代农业、生态产业、乡村社区化为重点,发展农业龙头产业。三是组织实施良种工程,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、良种化、无害化和信息化。三大行动:一是节能减排行动,重点抓好城市固体、大气、水环境保护战略研究、新能源关键技术研究、机场周边秸秆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。深入实施国家清洁汽车重大专项,加快济钢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,树立全市节能减排样板。二是中药现代化行动,以齐鲁、福瑞达、力诺等企业为龙头,积极构建生物与医药产业链。依托高新区国家级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,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究,打造新的产业集团和产业集群。三是平安济南科技支撑行动,重点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,为建设平安济南提供科技服务。
(四)认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。紧紧围绕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,适时对科技计划项目编制进行调整。项目、资金重点支持自主创新活动、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、新农村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大项目,投入强度由原来占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60%提高到80%。深入实施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,重点围绕芯片制造、晶体材料、光伏产业等,提炼重大课题,策划重大专项,加强集成创新,促进产业技术升级。2008年将围绕以上重点领域,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,再启动10个重大专项。同时,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省、国家重大专项、重点项目的争取工作,力争取得更大突破。
(五)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一是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。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。认真组织国家、省、市创新型企业的认定工作,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设立专项资金,对创新型企业进行扶持倾斜。二是实施专利、品牌、标准三大战略。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优势,加大企业知识产权申报、实施和保护力度,积极争创名牌产品、驰名商标和国家、国际标准等,实现专利兴企、名牌兴企、标准兴企,全面提升我市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。三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。与市组织、人事部门一起,尽快出台《关于加强济南市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》及配套实施办法,积极探索培养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、创新团队、创新型企业家的新方法、新路子,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。
(六)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。以建设济南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,发挥省城优势,整合省会资源,加强产学研合作。加快技术市场发展,建立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,尽快形成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的“济南都市公共科技创新圈”。继续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、专业技术研发支撑平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。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,组织筹备举办第四届中国.济南信息技术博览会,打造济南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。
四、主要措施
(一)健全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机制。在县(市)区、高新区普遍建立创新型城区(县)建设推进委员会和办公室的基础上,进一步明确职能,明确责任,把县(市)区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。强化目标管理,结合全市全方位目标管理办法的实施,进一步完善评价、规划、责任等推进体系,将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作为全方位目标管理一项重点考核指标,对市直有关部门、各县(市)区、高新区进行考核。
(二)健全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推进体系。结合我市实际,进一步研究制定落实国家、省鼓励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具体措施,使我市的政策体系、创新体系更加完善。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,今后在政府采购中,将优先采购我市符合标准要求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。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,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全市自主创新活动。
(三)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。一方面认真落实《若干政策》对自主创新的奖励支持,另一方面要确保科技投入的增长,力争“十一五”末达到当年本级财政支出比例4%的目标。
(四)强化知识产权实施与保护体系建设。贯彻执行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》,着手制定《济南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》,完善知识产权体系,提高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水平。进一步开展市及县(市)区专利联合行政执法工作,健全完善市、县(市)区专利行政执法联动机制。
(五)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。按照项目、基地、人才一体化原则,重点实施泉城学者、青年科技明星等科技人才计划、工程,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冲击世界科技前沿能力的创新团队,
一批在国内创新能力领先的领军人物,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学术带头人。
(六)转变作风,提速提效。继续组织实施好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—解放思想大讨论”活动,在全市科技系统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。认真开展“两好一高”和省级文明机关创建活动,内强素质,外树形象,求真务实,真抓实干,争创一流工作。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,实施阳光科技行动,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。启动“2008自主创新调研年活动",摸清情况,研究措施,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。